新闻动态
三大央媒集体发声,标志“禁酒令”进入校准纠偏、调整优化阶段
在“禁酒令”全面铺开之初,我曾根据经验预判,整治违规吃喝将经历三个关键阶段:首先是以强力手段遏制问题的“矫枉过正”期,接着是精准校准方向的“校准纠偏”期,最终迈向制度完善的“合理常态”期。当时这番论断,不少人认为仅是理论推演,如今却逐步在现实中得到印证。
当前,整治违规吃喝工作正处于舆论关注的中心。各地通报典型案例的力度不可谓不大,一份份文件接连下发,一场场会议密集召开,传递出坚决打击违规吃喝的鲜明态度。然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,一些地方出现的“走样”现象,却让人大跌眼镜。
就拿安徽涡阳的案例来说,两名银行客户经理接受客户邀请,吃了一顿不到20元的干扣面,结果被通报批评,每人还被核减3000元绩效,支行行长也因管理责任核减1000元绩效。这样的处罚,与违规行为的性质和程度明显不相称,就如同用重型武器处理微小目标,不仅难以让人信服,还引发了广泛质疑。
更有甚者,部分地方出台的规定简单粗暴。要求公职人员工作日全天候禁酒,聚餐人数严格限制在三人以内,餐费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进行AA制结算。在这样的规定下,公职人员私下聚会变得如履薄冰,每一次邀约都要反复斟酌,仔细核对各项细节,生怕一不小心就触碰“红线”。原本正常的人际交往,变得小心翼翼、顾虑重重,这种“一刀切”的做法,显然偏离了整治的初衷。
转机出现在今年6月中旬。17日,人民网率先发声,明确指出“禁止违规吃喝,不是吃喝都违规”,精准阐述了整治的核心边界;19日,新华社迅速跟进,强调“整治不是一阵风,不能一刀切”,要求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;20日,求是网深刻指出“清风正气和人间烟火并非单选题”,点明了整治工作的本质要求。短短四天时间,三大央媒接连发声,形成了一套系统、全面的政策阐释,这无疑是整治工作进入“校准纠偏”阶段的重要标志。
回顾整治初期,“矫枉过正”带来的连锁反应至今令人印象深刻。某省统计数据显示,在禁酒令执行最严格的时期,公务员消费占比较高的餐馆,营业额普遍下降30%左右。餐饮行业遭受冲击,服务员被迫减少工作时长,上游的食材供应商订单量也大幅下滑。更有甚者,一些地方为了完成整治任务,出现过度执法现象,公职人员正常的工作餐、朋友间的自费聚餐也被纳入检查范围,吃一碗普通面条都可能面临调查,这样的做法不仅干扰了正常生活,也让整治工作的严肃性和公信力受到影响。
好在央媒及时发挥了“定盘星”的作用。人民网明确划分了违规与正常的界限,强调对公款吃喝、利益输送等行为必须保持高压态势,同时要保障正常的生活需求和人际交往;新华社着重强调整治工作要遵循客观规律,既要坚决查处违规行为,又不能影响正常的社会运转;求是网则从更高层面指出,整治的目的是清除歪风邪气,而不是消除正常的生活气息,要实现清风正气与人间烟火的有机统一。这些论述,为各地开展工作提供了清晰的指引。
从目前释放的信号来看,各地正在积极落实央媒的指导精神,一系列调整优化措施已初见端倪。可以预见,未来“全天候禁酒”等不合理规定将逐步退出,取而代之的是更具针对性的工作时间禁酒要求。聚餐管理也将更加科学合理,只要不涉及管理服务对象,不发生利益往来,适度的聚餐活动将得到保障。在监督检查方面,将告别以往“撒网式”的排查方式,转而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,对公职人员的消费记录进行分析,精准识别异常聚餐行为,既提高了工作效率,又减少了对正常消费的干扰。这些转变,正是整治工作进入“校准纠偏”阶段的具体体现。
当然,要实现“合理常态”的最终目标,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这需要各地结合实际,将整治工作中的有效经验转化为制度规范,形成一套科学完备、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。一方面,要进一步细化违规吃喝的认定标准,明确哪些行为属于违规,哪些属于正常范畴,让公职人员清楚知道行为边界;另一方面,要建立常态化的监督机制,通过日常检查、专项督查、群众举报等多种方式,持续保持整治的高压态势。
对于党员干部来说,要深刻领会整治工作的意义,不断增强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。在日常交往中,既要保持正常的人情往来,又要守住廉洁底线,做到公私分明、亲清有度。餐饮行业和广大群众也对政策调整充满期待,随着整治工作的不断优化,正常的消费需求将得到更好保障,餐饮市场也将逐步恢复活力。
这场围绕违规吃喝的整治行动,从初期的强力推进,到如今的校准纠偏,正朝着更加科学、合理的方向发展。三大央媒的集体发声,为整治工作指明了方向,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。相信只要我们沿着正确的道路稳步前行,就一定能够实现“合理常态”的目标,让违规吃喝失去生存土壤,让清正廉洁蔚然成风,让正常的社会交往和市场活动焕发勃勃生机,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。
对此,您有什么感想?敬请点赞、收藏、转发,并与我交流呵!
(素材来源官方媒体/网络新闻)
上一篇:6月16日增减持汇总:鸿利智汇等2股增持 三维通信等18股减持(表)
下一篇:没有了